| |
|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研究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活的网络化、网络语言的浅层化都对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构成了挑战。为了应对当下的传播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发展出新的语言对策:一方面通过关键词抓取、固定用法转接等方式更好地吸收文件和教材语言中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的源头语言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语言和教学内容。 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语言艺术 高校思政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活网络化特征日益凸显的今天,从大学生的语言特点出发,把以文件和教材语言表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已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对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也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一、语言环境的挑战:大学生活的网络化 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形态以及高校学生生活的显著特点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20lO年7月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普及率达到31.8%。网民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占比30.7%。…这项调查还只是针对广域网(Inter—net)的统计,对于现在国内高校基本已经普及的校园网(In№net)而言,其所提供的网络课堂、电子公布牌(BBs)、选课系统等,都是高校学生几乎每日都要使用的网络工具。 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传播方式 已经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沟通。因 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所要选择的语言,适时创新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艺术手段。 (一)网络化的大学生活形态 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阐述自然要取决于 阐述的对象。”悼1在决定采取某种适当的叙述方法 之前,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在校大学生的群体面 貌有一个综合的把握。以18岁作为我国大学新生 的基准年龄计算,2008年入学的大学生基本上是 90后一代。研究者普遍认为,90后大学生有着以 下显著的特征:外语水准较高,习惯于电子化阅 读;自主判断性较强,习惯接受多方信息;网络操 作时间较长,对网络诞生的流行语尤其敏感。而且 表现出以网络为平台的泛娱乐化倾向。【3 J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网络为基点铺展开来,大 量使用网络化的语言也成为他们的日常所需。对于 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不再仅仅是一种求知渠道, 而是成为他们学习、交友、进而与社会接触的必要 途径。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学习中,他们可以 预先进入网络课堂,下载课件P盯,进行预习复习 和交流沟通,作业也基本上是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 送给任课老师。闲暇时,更多的人喜欢在校园BBs 上观看他人的言论,同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在 网上熟络后,以版块为据点的活跃分子开始进行线 下的集合,并且通过网络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下 图,就是现在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素描,网 络在其中几乎扮演着一个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在的 角色。一幅以网络为核心的生活图卷,已经成型。 图l 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层次和结构图 (二)“网络化”语言的特点 在分析网络化时代的语言特点时,我们取样的 网络生活形态主要包括博客、网络新闻和BBS三 种。根据一份对大学生媒介接触习惯的调查,网 络、报纸和手机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媒介,其 中60%的人认为网络是最主要的途径。H1另外对于 信息,他们可以选择将其转载到BBs上进行讨论, 也可以在个人博客中表达对新闻或事件的完整看 法。因此对这三类网络形式进行语言样本分析,能 够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群体的语言接受和使用习惯。 目前已经有相关的调研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的基 础,这些调查主要是对常见语素、话题及内容进行 抽样分析和统计。 首先是字符分析与对比。经过总结,发现在博 客中汉字的使用更具多样性,但词语的使用数量有 |
上一篇:高师理科教学与学生科学推理能力.. |
下一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 |